讀了商業周刊第977期『停、收、等、慢』培養孩子11大能力之後(http://teacher.gtes.tp.edu.tw/~t0180/images/rd.htm),有感而發。
若有人常對妳說:"妳對妳的孩子好好哦。當妳的孩子好好哦。"這時也許我們該自我檢視是否過於溺愛我們的孩子。好好觀察自己的孩子,並且理性捫心自問,自己的孩子對於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大能力(同理力、自信力、勇敢力、接納別人的能力、適度的表達力、決定的能力、等待力、親和力、尊重力、合作力、智慧力) 中,缺了幾樣?缺得越多樣,表示自己更過於溺愛我們的孩子。給孩子們釣桿而非給他們魚,這是每個家長都能誏誏上口的話;但能做到的少之又少。當過度對孩子 們付出,這便是一種 溺愛。而當過度對孩子們付出,真的是一種為孩子們好嗎?還是只是一種責任上的自我的安慰?或是有先天虧欠的一種強烈補償?給孩子們再優渥的食衣住行容易, 還是給孩子們一個正確的人生態度容易?現在的家長們往往容易陷入一種迷失,以為物質上或服務(家事)上的付出代表著"對孩子好"。實際上,被受溺愛的孩子 們,對於十一種大能力表現相對低弱之外,在社會上也不易成為人際關係的好手。然而,這樣的家長及孩子,往往也容易將"付出"數量化。而常常將"媽媽對你最 好了"、"媽媽最愛你了"這樣的話掛在嘴邊。"付出"其實是一種心甘情願的行動。當" 付出"被數量化之後,付出者便會產生一種期待的心態。(因為我付出了多少,你也要為我付出多少)殊不知"付出"由於性質不同、方式不同及情境不同而無以量 化。當"付出"被數量化久了之後,家庭成員人人計較誰付出的多,誰付出的少。萬事計較。而忘了"付出"最原始的初衷。(就是心甘情願) 久而久之,願意為家庭付出的成員開始覺得一切的付出彷彿是被逼的,付出少一點就好像是家庭罪人;反之,付出多一點的人就有一分無名的優越感而來逼迫付出少 的人更多付出一點。直到有一天,無法忍受這種病態環境的人被迫接二連三離開。從此,家庭向心力不在,家庭宣告破碎。不得不謹慎啊...
另外,可問孩子們一個問題。妳覺得媽媽哪裏對妳好?
孩子A說:因為媽媽為我洗衣煮飯,又給我錢讓我能買什麼就能買什麼。
孩子B說:因為媽媽教我做人處事的道理,讓我能在社會上人際關係左右逢源
身為孩子的爸媽,您想聽到您的孩子說的是孩子A還是孩子B的話呢?
這就是答案了。深思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